前言
6月14日,顿涅茨克前线再次发生了令人震惊的事件。两架苏-25攻击机正在执行火箭弹打击任务,画面突然急剧变化,后续发生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场面。后方的战机突然发射火箭弹,准确命中前方僚机的机翼,机翼瞬间断裂。前机飞行员在紧急情况下弹射逃生,险些丧命。这种离谱的操作背后究竟是什么情况?俄军在如此严峻的战局中还能如何继续下去?
作者:盐
这操作,绝了
在视距内打击友军,简直匪夷所思。在任何军事环境下,这种事都算得上是极其罕见的乌龙。两架苏-25攻击机以双机编队执行低空火箭打击,原本按照标准战术动作来进行。可是,意外发生了。后面的战机发射的火箭弹,竟然直直地打向前面的战机,准确命中右机翼根部。
这种误击的离谱程度可想而知。苏-25作为一种专业的对地攻击机,其双机编队的安全距离和火力发射角度都有明确规定。长机在发射火箭弹之前,必须确认与僚机的相对位置,确保足够的高度差和水平距离。可是这次到底是怎么回事呢?火箭弹像是有了自己的意识,专挑友军下手。
通过数据分析更能看出问题的严重性。根据BBC与数据公司的联合统计,俄军的死亡人数已经达到了70,112人,损失的装甲车和坦克也超过了1万辆,占可用库存的62%。如此惨烈的战果本就让人心惊,现在更是因为误伤自己人,雪上加霜。
展开剩余79%目前的局势无论从单兵素质、装备水平、指挥协调能力等方面来看,都让人感到不安。而更令人担忧的是,这种低级的错误在俄军中并非首次发生。早在2020年,乍得空军的苏-25就曾因为地面维护失误误射火箭弹,造成了5人死亡。2022年,俄军的苏-34轰炸机还被友军的防空系统击落。看来,苏-25这种老式战机,的确早该退役了。让我们更深入了解这架40年的“老兵”。
苏-25的尴尬
苏-25的背景非常特殊,它是一款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服役的战机,至今依然活跃在战场上,这本身就充满了讽刺。设计时,苏-25的目标是追求结构简单,易于维护,适应前线复杂环境的需求。它的确非常耐用,但从技术上讲,已经远远跟不上现代战场的需求。
在敌我识别方面,苏-25完全依赖飞行员的目视判断。虽然配备了基本的敌我识别装置,但这些系统更多是用于雷达探测,而在视距内复杂的环境下,效果微乎其微。更严重的是,火箭弹本身并没有敌我识别功能,一旦方向偏离,就无法纠正。
而在火控精度方面,苏-25完全依赖飞行员的经验和手感。尤其是在低空高速飞行时,飞行员的注意力必须集中在地面目标上,很容易忽视僚机的位置变化。发射时,火箭弹的后坐力和震动也会影响瞄准精度,双机编队时这种影响会被放大。
协同作战,听起来是那么重要,但对于苏-25来说,这几乎是个奢望。现代战争对实时数据链、精确制导和人工智能的依赖越来越大,而苏-25仍然依赖飞行员凭经验来判断。这一差距,足以让敌人轻松看穿。
疲劳的飞行员
你能想象天天在防空网中穿梭的感觉吗?这种状态不仅体力透支,精神也几乎崩溃。顿涅茨克地区的防空密度堪称恐怖,乌军的S-300和山毛榉导弹对苏-25这种亚音速攻击机构成了巨大的威胁。俄军飞行员每次出击时,都要在树梢间飞行,随时准备被导弹锁定。
长时间处于如此高压状态,飞行员的精神压力几乎达到极限。视频中的画面清晰显示,长机发射火箭弹的时机十分不正常,僚机尚未完全脱离射界时就匆忙开火。这种草率操作,很可能是飞行员的疲劳反应,或者是误触发射按钮。
训练的不足也是一个显著问题。虽然俄军近年来参加了大量实战,但飞行员的系统化训练却极为欠缺。苏-25的双机编队战术需要飞行员之间极高的默契,但显然,这种默契在实际操作中并未得到充分体现。从事故视频来看,双机之间的间距明显过小,而且长机在发射时并未保持标准队形。
而对于事故发生后的处理,俄军的反应几乎是“遮遮掩掩”。对于追责和责任追究,几乎不存在。此类“鸵鸟心态”只会让问题越来越严重。更深层的问题在于,整个军队的系统性危机。钢铁洪流变成了废铁误击事件只是其中一部分,背后折射出的则是信任危机。
误伤的连锁反应
前线部队对空中支援的依赖程度极高,然而,误伤事件的频发可能导致地面部队在紧急情况下不敢呼叫空袭,严重影响整体作战效率。试想一下,当你的空中支援变成了威胁,士兵还能有什么安全感?
这类事件在网络上广泛传播,进一步激化了国内外对俄军指挥体系的质疑。更糟糕的是,这为敌军提供了心理战的武器,乌军开始利用虚假目标信号和电子干扰,引诱苏-25等老旧战机误伤友军部队。敌人笑了,俄军却在自添麻烦。
未来的无人机时代
从长远来看,俄军迫切需要在装备现代化和战术革新之间找到平衡。雅克-130M轻型战斗机,配备了先进的相控阵雷达和全数字化座舱,可以在50公里外发射精确制导武器。而猎户座无人机则通过其强大的光电系统和实时数据链,能有效提升目标识别的精度,避免因为飞行员的疲劳或失误而造成致命错误。无人机时代的到来,意味着人工智能可以帮助飞行员减少人为错误,提升作战效率。
传统的战争思维,在新时代已经遭遇了严重的挑战。当昔日的钢铁洪流变成废铁场,空中坦克频频坠毁,俄军必须正视一个严峻的现实:时代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。
结语
说实话,苏-25误击友军的事件,简直是俄军现状的缩影。技术远远跟不上,士兵们的身体和精神也都在承受极限,这样的局面还能“硬撑”吗?从某种意义上讲,这次误击事件的影响甚至比敌军的任何攻击都要大,因为它深刻地破坏了军队内部的信任和士气。
曾经的钢铁洪流,今天已经变成了废铁。俄军如果想要重塑自己的优势,除了更新装备外,还需要全面重构从指挥体系到战术流程的全链条能力。
你怎么看?俄军还能迎头赶上吗?这场兄弟相残背后的真相,到底是个别问题,还是整个系统性的危机?
发布于:天津市嘉正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